创业头条   站长   新媒体   创业文库   电商  

您现在的位置: 创业网 > 前沿领域 > 半导体

坚持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谱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用户投稿 我要投稿 作者:龙成创业 时间:2022-02-12 14:01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其发展水平直接关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及全球地位。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基、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智能制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正式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立了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2021年是实施制造强国建设三步战略目标第一阶段的后半程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五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行动方案,将吹响在更广更深层次发展智能制造的号角。
  
  坚定不移以智能制造作为推进  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迅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共性赋能技术,这三者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智能制造技术,推动各行各业、各种各类制造技术创新升级。智能制造堪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和竞争焦点。
  
  智能制造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突破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形成突破就必须着眼于扩大内需和提高供给的质量,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智能制造是科技创新的集大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经济潜在增速,实现高质量供给激活和创造新需求,从而扩大内需,打造强大的国内大循环,以此为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特别在国外技术封锁加强,全球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智能制造将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突破点。
  
  智能制造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路径。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快推动制造业实现产业基础坚实、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质量效益提高、资源消耗减少、增长运行平稳。智能制造牵引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软件等产业基础短板突破,重塑制造业的产品构造、技术体系、生产范式、企业形态、产业模式,以“鼎新”带动“革故”,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把握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注重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我国工业门类齐全、结构完整,是智能制造系统天然的应用大市场。依托巨大的国内需求培育起来我国自主可靠的供给方,并将供给和需求匹配起来,在双向迭代过程中,不断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迈进,是推进智能制造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规划》主要从以下方面提升适配性:
  
  一是提高自主供给体系质量。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制造工艺的优化和智能制造装备自主化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针对智能制造在各环节的短板弱项,加强用学产研联合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部件,加快发展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构建“硬件-软件-系统”一体的智能制造供给体系。
  
  二是深化推广应用迭代升级。聚焦企业、区域、行业转型升级需要,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和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围绕工厂、企业和产业链供应链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在推广应用中根据用户体验和使用反馈,通过反复迭代、改进和升级,锤炼出满足需求的成熟产品;在迭代升级中加速智能制造系统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
  
  三是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和支撑能力。《方案》注重在科技合作、人才支撑、财税金融、公共服务等创新要素的配置组合和支撑方面下功夫,把最优秀的人才、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集中配置到攻关任务上来,提升创新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实现更多更大突破,满足智能制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生产需求和创新需求。
  
  注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面对全球价值链重构、产业链近岸化和供应链非安全化的现实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为着力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畅链条,是推进智能制造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
  
  《规划》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举措主要有:
  
  一是夯实产业基础支撑。瞄准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健全完善标准、信息基础设施、人才培育、安全保障等发展基础,建设一批智能制造领域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完备可靠、先进适用、安全自主的支撑体系。目前中国的“基建红利”明显,发挥产业基础支撑的公益性和辐射性作用,快速向长三角、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等制造业集群城市快速普及,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实施智能制造技术攻关行动,面向制造全过程、各载体、产业链供应链,打好关键核心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坚战,重点突破基础技术、先进工艺技术、共性技术以及适用性技术等四类关键核心技术,生产过程数据集成、业务互联、协同优化以及仿真优化等四类系统集成技术,实现跨平台、跨领域的数据和业务贯通融合。
  
  三是推动产业链协同升级。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牵引,发挥龙头“链主”企业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联和协同响应,带动上下游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同步提升,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地方、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等联合推广先进技术、装备、标准和解决方案,加快智能制造进园区,提升产业集群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制造进园区、进集群,构建产业协同体系。
  
  注重提升应用系统观念的能力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智能制造是一项持续演进、迭代提升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产业发展统筹,加强资源力量整合,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整体性、协同性。
  
  《规划》处处闪耀着系统观念的光芒:
  
  一是突出要素系统。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通过系统集成技术攻关、系统解决方案打造、创新网络系统建设,从“技术-方案-载体”三个层次发力,促进创新资源集聚,打造系统创新链,构建系统级的创新体系,实现智能产品创新、智能生产创新、制造业模式与业态创新。
  
  二是突出资源统筹。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统筹各类应用市场,形成强大市场牵引能力。突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释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智能制造系统的需求,激发供需适配;发挥政府引导性、弥补性作用,着重在战略规划引导、标准法规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发力,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通过政府“有限资源”投入,撬动市场“无限资源”集聚。
  
  三是突出协同统一。主要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的“路线协同”;“硬件强基-软件铸魂-系统升级”的“软硬协同”;软件企业、装备制造商、用户、科研院所联合参与的“攻关协同”;智能制造示范按场景、车间、工厂、供应链循序渐进的“推广协同”;龙头企业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企业协同”;部际、部省、央地合作,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系统推进工作格局的“组织协同”。
  
  谱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政府有为、市场有效、高校攻坚、机构纽带”多方共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多项并施,“加强技术攻关、打造系统解决方案、建设创新网络、引进培养人才、健全完善标准”多措并举,提高智能制造供给体系质量,筑牢智能制造发展基础。
  
  “大中小”融通发展。抓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推动系统方案解决商软硬协同、规范发展,引导提供专业化、高水平、一站式的集成服务。抓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推动龙头骨干企业聚焦关键环节,在能较快取得成效的环节先行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改造,鼓励开放先进技术、应用场景,与系统方案解决商开展协同适配,将经验转化为标准化可组装的解决方案辐射推广。抓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针对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典型应用场景,由“点-生产线-车间-工厂”开展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等改造,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
  
  “点-线-面”系统推进。“点”上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新技术布局,着重提升设计、工艺和质量水平,增强关键环节竞争力,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线”上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联动,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引导“链主”企业梳理供应链中本地供给不足环节,评估供应链安全,推动相关配套加快布局。“面”上推动智能制造进产业集群,鼓励不同区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中央工厂、协同制造、共享制造、众包众创等新模式,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和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协作水平,实现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强化政策服务保障。完善产业引导基金投资支持政策,加大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推动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建立符合政策标准要求的技术防护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智能制造安全风险研判,同步推进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功能安全,保障智能制造企业的商业安全。发挥产业门类齐全、市场规模大、数据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取长补短,引导行业组织在国际合作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贡献智能制造的“中国方案”。
  
  (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
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95315907@qq.com举报,一经
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